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一代人的时装启蒙,Joyce为何没能保住香港中环旗舰店?

点击右边查看更多 LADYMAX 2022-09-25

在两年前的退市风波和市场环境冲击下,Joyce宣告中环店二十余年历史终结




作者 | Aaron Lai 

编辑 | Drizzie



Joyce为香港时尚的黄金时代奏响了终曲。


据时尚商业快讯,位于香港中环的精品买手店Joyce即将关闭,这家开业于1990年代的精品买手点日前宣布将于9月14日离开所在的新世界大厦。


与近期永久关闭或退出香港的买手店不同,Joyce在关闭中环旗舰店后将在今年9月于金钟太古广场开设新旗舰店。值得一提的是,Joyce在太古广场也拥有分店,并在2001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为Joyce集团在香港最大的分店。


然而尽管生意还在继续,在两年前的退市风波和市场环境冲击下,Joyce终究没能保住中环店,将其二十余年的传奇续写。


目前,该中环店正在以“Finale(终曲)”为主题进行最后一次橱窗陈设,向品牌创始人、亲友及多年来的商业伙伴致敬。


Joyce通过官方Instagram宣布了这一消息,并回顾了世纪初至今Joyce的代表性时刻,其中不乏与Chanel、Raf Simons等品牌合作的橱窗展示,与张曼玉、夏永康等挚友的派对瞬间以及《JOYCE》杂志内页。《JOYCE》创办于1986年,是全球首个由买手店主导的时尚评论刊物,代表了Joyce以及香港时尚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Joyce通过社交媒体回顾了世纪初至今的代表性时刻


Joyce由香港望族永安郭氏家族第四代继承人马郭志清Joyce Ma和丈夫马景华于1970年创立,并以马郭志清的英文名命名。马郭志清被称为“Asian fashion guru”即亚洲时尚大师,她以个性化的品味率先从欧洲市场引进了一批轻松有趣的设计师和奢侈单品,与当时其他香港时装店销售的法国品牌形成鲜明区别。 


在香港中环文华酒店开设首店时,创始人亲自前往巴黎和米兰扣门,排除万难将Yohji Yamamoto、Comme des Garçons及Issey Miyake等品牌带到香港。1990年代初,Joyce Ma还曾于嘉轩广场中心开出占地过千平米的整合式零售和艺术空间,开创了如今新零售的先河。


即将关闭的Joyce旗舰店则是在1990年代中期迁址于新世界大厦,数十年来仍然是香港时尚爱好者的集合地。由于创始人与多位国际知名设计师交情甚好,2007年该店重新装修开幕时,罕有出镜的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还携母亲到场支持。


可以说,Joyce中环店是香港时尚产业繁荣历史的见证者。


在经营方面,Joyce实行的是百货与代理合作结合的买手店形式,采用一种买断经营的模式,派专业买手每年在全球搜罗设计师产品,在店铺中进行分类、整理后出售。在1990年,Joyce还率先提出了如今已大行其道的“特殊生活方式零售”的理念,推出包括JOYCE Beauty、JOYCE Living、JOYCE flower、JOYCE café等生活方式条线。


2000年,Joyce集团出售给香港会德丰有限公司。除时装零售门店外,Joyce集团现拥有美妆、奥特莱斯和与意大利时尚公司Marni在香港的合资公司业务。 


得益于中国内地市场奢侈时尚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购买渠道受限,Joyce这类港资买手店凭借着时尚中转站的角色优势实现了繁荣。2011年和2012年,Joyce的营运状况达到巅峰,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33亿港元和1.51亿港元。2015财年时Joyce店铺数更是达到了52家。


但随着市场发生剧变,时尚行业正在经历结构性的变革。互联网弥合了信息差鸿沟,使得依靠信息差红利建立生意的“中介机构”又将红利回吐了出来。


2019年底,Joyce迎来退市风波。因扛不住连续四年亏损,Joyce载思集团获大股东溢价约91.78%提出私有化,要约人悦宝国际有限公司就每股协议安排股份获支付现金0.28港元,合计最高约1.23亿港元。


在截至2019年9月30日的上半年内,Joyce收入同比大跌18.4%至3.38亿港元,净亏损则扩大1.26倍至5492.4万港元,已是集团连续第四年亏损,据最后一次股东分红已经过去四年。


Joyce于1990年在香港上市,早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Joyce集团便跌成1元以下的仙股。在私有化消息传出之前,Joyce在港股市场的股价早已跌至无人问津。


Joyce关店的背后是诸多现实因素作用下的结果。不仅买手店模式遭受颠覆性挑战,千禧年代后Gucci、Prada等时尚奢侈品牌相继收回代理权,部分品牌如Comme des Garçons的经营权被更加年轻的港资买手店I.T抢去,都给Joyce带来不少冲击。


与此同时,Joyce自身的问题也在时代背景下显得愈发显著。分析人士指出,在出身名门、品味非凡的Joyce Ma带领下,Joyce往往给人以高高在上的精英感,难以与新世代年轻消费者的价值观产生联系。



设计师山本耀司携母亲到场庆祝Joyce中环店重新开业


此外,Joyce在近些年来也陷入了买手店固有的泥潭,逐渐向消费者低头,在选品和品牌构成上都失去了最初的前瞻性。


转型挑战下,Joyce位于中国内地的门店也走下了神坛。2021年上半年,开业于2010年的Joyce北京国贸旗舰店也搬至西城区金融街商业中心,失去了以往的高光。位于金融街购物中心连卡佛的JOYCE Trunk店中店,更多以街头时尚和运动潮流品牌为主。


近年来,外国或港资设计师品牌集合店在中国的接连败退已经引发市场的重视。


继2017年关闭北京SKP门店后,意大利知名买手店10 Corso Como于2019年5月底结束上海门店的营业。Joyce母公司连卡佛载思集团旗下Lane Crawford连卡佛百货也辉煌不再。


另一家本土化相对成功的港资买手店I.T在实体零售不景气的环境下,正在通过电商业务救命。


据时尚商业快讯此前报道,I.T与腾讯智慧零售携手打造“ITeSHOP商城”小程序去年销售额同比增幅超过200%。不过在线上业务和线下业务明显的基数悬殊之下,线上显然无法弥补其实体店铺的疲软。


去年4月,I.T集团正式退市,彻底告别16年的上市生涯。据I.T集团此前发布公告,PE豪门CVC资本斥13.05亿港元向小股东收购股份,在I.T集团持股为49.35%。退市前的最后一份半年报显示,在截至2020年8月31日的6个月内,I.T集团总营业额大跌31.9%至27.35亿港元,净亏损扩大逾三倍至3.37亿港元。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买手店失去了生存空间。在经历2019年一批老牌买手店的泡沫后,一些新兴本土买手店品牌已成功挤入一线梯队,Labelhood、栋梁、Hug、LMDS、SND等已经初步建立了市场权威。


他们背靠以上海时装周为首的时装产业链闭环,孵化并扶持新兴设计师品牌,热衷于搭建社交窗口,与消费者建立起良性的互动,从运营逻辑到消费者体验上都逐步建立了独特的本土优势。


尽管承受着质疑和挑战,面对增量可观的年轻市场和小众品牌的旺盛需求,与中国消费者渊源颇深的伦敦买手店Machine-A毅然决定于今年6月进驻中国,在上海静安区余姚路开设全球首家分店,向疫情后的国内买手店市场传递出坚定信心。


世上没有不倒的霸业,应时而生的时尚产业尤是如此。买手店承载着一代代时装人的梦想,一个Joyce谢幕,下一个更加年轻的篇章还会书写。





独家 & 深度

深度 | 从Machine-A上海逆势开店,看疫情后的买手店生意


曾计划开店100家,陈冠希买手店JUICE中国内地只剩3家店


深度 | Off-White打折关店,为何它的前身却复活了?


深度 | 再砸30亿,Zara老板为何痴迷买楼?


深度 | 红极一时的香港买手店鼻祖该往何处去?


深度 | Babyghost宣布关停,中国设计师品牌还会怎样迭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